2009年4月25日 星期六

短片:住宅進化論...

很有趣的短片,把『住宅』的進化過程,用很輕鬆的配樂和動畫呈現出來。有HD畫質呦~~


subprime from beeple on Vimeo.

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

Fiesta也可以很自在~~


巴塞隆納的夜生活是很豐富的,不過有 一種是便宜又大碗。
整個晚上花不到10歐,有舞台表演、有Band聽,還有飲料和食物!
因為便宜,所以沒有富麗堂皇的裝潢,也沒有盛裝打扮的紅男綠女。
反而是社會最樸實且認真的互動。
活動單通常是透過朋友或是在路上的Bar裡可以拿到。
記住,永遠不需要照時間表走,他們不會準時的。不過早一些到可以看到寧靜的另一面歐!
這次我們參加的活動叫-Nit d'humor活動單上是9:30分開始,我們10:30分到達。
果然我們是在西班牙,活動還沒開始!


活動的地點距離市中心有一些遠,應該說就在城市的邊緣,光是坐捷運就換了三次車,花了1個半小時。一到傳單上的地址,是一個破舊的2樓平房和一間不能再破的倉庫。簡陋的小鐵門,高度就在膝蓋邊,似乎也沒有任何的作用。斑駁的牆壁有一些壁畫,配上簡單也許破舊的家具,院子裡有一些年輕人在生火取暖,這一切好像也就是順其自然。裡面大約有20多人,大家忙進忙出的,有人煮飯、有人烤魚、有人爲樂器調音、有人在搬桌子,年紀說真的range還蠻大的,20-50歲都有。我們就在一張大桌子旁邊,上面放著一些簡單的食物。雖然簡單其實還蠻豐盛的,有ensalada、小米、烤魚、和一堆不知名的蔬菜。在 J.Philips的招呼下,我們很自然的拿了一盤吃了起來。沒多久我們就被請出去了,因為他們開始要準備【活動】了。之後,就看我們是要到火堆旁的院子,或是到那個破舊的穀倉裡了。


我們進到穀倉,在破舊的外表下,裡面果然也是破舊的。但是,卻有一些專業的音響設備和燈光,讓整個空間有一些不協調的美。空間的前面是一個正在準備的舞台,舞台是用夾板釘的,沒有水平,更沒有上漆,這一個倉庫相當的協調。後面就是一個永遠都不需要準備的 Bar,真的太簡單了,路上撿的大水桶是冰箱,路上撿的木板是吧台,椅子當然是沒有啦。
音響方面卻是相當認真,一直不停的測試,透過雜亂的電線,DJ、樂手、主唱都相當的投入,
空氣中也彌漫著些許的大麻味....


到了12:00左右,空曠的倉庫擠滿著各式各樣的人。男男女女,穿梭其中。
大概又拖了快30分鐘後,主持人透過紅色的布幕上場了。那個布幕是用兩根棍子和一條鐵絲所做成的。打開布幕的唯一方式,就是兩個人一左一又,像是摔角場上的女人要先再場上繞上一圈,我喜歡這樣的直接和有趣。


第一場:一面浴室鏡子的自白書。
他總看到了人最醜的一面,包括一大早起床的蓬頭垢面、刷牙、大(小)號...等等。
有一天它忍不住了,他決定離家出走...

第二場:我就不太懂了,因為很多對白。 應該說太多了,無法消化。所以,索性看看身旁的觀眾。台下並不比台上遜色,抽大麻的二手菸濃到你不吸煙都可以呼出氣來!連菸錢都省了,哈哈!

每一個中場休息大約都有30分鐘,大家就會跑到廣場去烤火、聊天,要廁所-請到旁邊的田裡解決,我走過去第一眼看到的是2顆又圓又大的屁股、青春白嫩的屁股,男人的鳥更是滿田野跑!

¡原來一道薄薄的籬笆+田野就有這樣的魅力,讓你甘心的脫下褲子!

回到院子,『晚餐一盤-2歐』。因為他們的成本幾乎是零,旁邊的大超市就是材料的來源。跟他們要快過期的食物就可以煮出眼前的食物了,每一個中場休息都有不一樣的食物。


兩場戲劇演出之後,接著就是3場現場的LIVE BAND,整個活動一直持續到6點捷運開通。
捷運來-捷運去(1.3歐)、沙啦(2歐)、烤魚蔬菜飯(2歐)、法國鬆餅(1歐),啤酒飲料(1歐)。
文化、快樂-無價!!

2009年4月19日 星期日

Peripheral Landscapes,『墨西哥』都市發展。

簡介:In three great urban expansion zones in Mexico City, Arquitectura 911sc goes in search of a way in which formal and informal can complement each other. Editing & Motion Graphics by Plasmatic-Concep...



一部很有趣的短片,配合輕快的音樂也道出沈重的問題:人口從600萬成長到2000萬。墨西哥市40年之間,成長到1200平方公里,卻有60%的土地沒有規劃。每年有10萬5千個單位住宅市蓋在都市計畫內,但也有同樣的數字是在為計畫地區。城市還是一直成長...

這些狀況,我們200年前想像過嗎?認真的且誠實的做我們應該做的事,因為我們所做的影響後面太多太多...

2009年4月16日 星期四

『建築』的未來...(II)

『畜牧時期、農業時期』:自給自足。

自己的房子自己蓋,溫和與大自然共處。

『石器時代』:階級制度。人口增加之後,產生『組織』(政治),例如:宗教、諸侯、國家。

專業分工,商業興盛

經濟的發展直接促進物質上的城市擴張和人群分工,也間接的提昇心靈上的信仰和階級制度。『住宅』、『店舖』、『廟』、『宮殿』,代表了『多樣性』、『儀式性』、『炫耀性』等空間的建築,用來滿足多元、分工的社會。社會組織越龐大,商業、文化、知識的相互結構也越複雜。以建築為例:產業分工,有專門的職業。木匠、石匠、鐵匠等專業工匠產生。皇宮、貴族、有錢人除了奴隸制度,更利用『經濟』主導文化的發展。『專業工匠』發揮創意、藝術將材料和工法向前推進,以完成的作品來表現出老闆心理的幻想。


『經濟制度』是藝術、文化、建築的助力。

『工業時代』:全球化(單一、快速)。

政治、經濟的工業化致富的政治家、實業家或新富階層,結合原本的皇宮貴族更進一步加深了人民對政治與經濟系統的依賴。生活和『經濟』緊緊的捆綁在一起。商業的購買取代了生活的技能,只需要會做一件單純的事情,便可以換取到金錢進而換取到『生活』。例如:農產品是花錢買來的,而不是自己種的;『家』是花錢買來的,不是自己蓋的。在心理上這讓普羅大眾產生:皇宮、貴族才能擁有的禮遇錯覺中!購買的行為建立在工業化的背景後,稀有性、獨特性漸漸消失,工業化的目標就是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。生產者藉著工業化技術優勢,大量生產。此時『原料、文化或藝術』的實際價值已經無法算出,或者說:幾乎趨近於零。

人口的增加、城市的擴張,工業化也運用到建築上。利用機械化機具、預注工法等工廠生產的建築出現了。這一個時間點因為機械化、工廠生產取代了石器時期以前的人工、獸力,『力量、速度』獲得了大幅度的提昇。『工業化建築』(或稱現代主義建築)就是在這一個時代背景中茁壯,『文化』、『差異性』在不知不覺中被藏在更深的角落中,等待特定時間的特定人士去發掘...

『知識時代』:精緻、多元化。
在平均皆富的社會中分類的多元,產品精緻化不斷的挑戰人的感官、知覺。為了滿足更多自身或市場的許求,開始專精知識和服務產業。在建築中,當『人工』的成本增加,工地裡的人就減少,相對的便提高機具或預鑄的重要性,預鑄工法變成一個不可不為的潮流。在建築這一個行業裡已經不是:建築師、營照廠、業主三方的世界。更多許多機電、設備、管銷、代銷、顧問的介入。


『文化』

寡眾市場。
實用的藝術興起,用來滿足炫耀、歌頌的功能。例如:教堂、宗教壁畫、金銀珠寶雕刻。

單一市場。
文化、藝術需求的大爆炸,新興新富階層推波助瀾,直接也間接的養活許多藝術工作者。相對的『藝術』變成風潮傳遞給普羅大眾。畫家畢卡索、塞尚;建築潮流現代主義建築開始人人朗朗上口。弔詭的是:建築工匠卻在這一個階段慢慢凋零、消失了。『生產者』迷戀於工業化所產生的魔力,『工業』的介入使的文化、歷史脫離了人們進步的節奏。人們沉醉在工業化的均富世界裡...

分眾市場。
當均富來臨,工業化已經無法滿足所有的人,開始了小眾的市場...人開始問:要的是什麼?大部分的民眾也許不知道他們要什麼,但是開始知道他們不要什麼!開始有機會思考:『文化、差異性』或是『更好的生活』的可能。這也意味著逃離對工業化的愚忠;重新思考未來!回到以前時代的美好?我們正在思考...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幸運也是不幸的我們生在工業時代的尾端和資訊時代的前端,夾在中間,兩邊都不是。

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

『建築』的未來...(I)

序:『混亂』...明明是不同的時間軸,卻重複與錯亂在一起。

『移動』:當距離被時代進步所縮短,處在不同時間軸的人們開始自由移動,西班牙人航海到美洲、亞洲,蒙古人征戰到歐洲,英國的日不落帝國和法國的殖民地。移動變成了常態,而『移動』主要動力就是『經濟』(經濟是一個統稱的名詞)!精準的說:『經濟』是對未來的期望(更安全的生活、更穩定的生活、更富有的生活或更舒服的生活),這就是促進移動的最大動力。不同的時代,都有不同的代表。石器時期的軍人、工業時期企業家,他們具有的共同特色就是熟練的掌握自己熟悉的工具,順應時代的脈動進而創造時代。隨著時代的進步,從軍人掌握武器,企業家掌握生產技術。工業化後資本家收起槍砲,用經濟、組織,大肆搜括地球資源(原物料、礦產)、文化資源(古蹟、藝術品)。他們都是夢想家,通常也是移動力最高的族群...


圖片出處 http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1980nic/380557405/、http://www.flickr.com /photos/gutooo/3102957557/、http://blog.roodo.com/bububibi/archives /4247209.html、

『先進、舒適、美麗』是殖民者利用『經濟』所編織的美夢 生活在這一個時間點上的矛盾的情緒,應該有的愉悅嗎?我們也不知道...

試圖整理出一個主軸。此軸線可以檢視出每個過程中環節環節之間的連接是否合理、順暢?藉此勾勒出自身發展的輪廓,跳脫一個被『先進國家』所殖民的思考,有意識聆聽自身的節奏,期望邁向正途...


歷史的時間軸:

如果將歷史的時間軸分成畜牧、農業、石器、工業、知識。
這一條時間的軸線相當的重要,每一段時間也代表了他們的專長和使用的工具。細細品嚐就可以想像其中的奧秘。

我認為時間軸本身就是一個相當緊密的連結,是一本很好的教科書。例如:人類不可能從農業時期直接跳過石器時期到工業時期!如同大自然的定律:充分的吸收養分後,成長與茁壯。

種過稻子,不代表進入了農業時期。有了工廠,更不代表已經進入了工業時期...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『建築』行為發展簡述

畜牧時期:以天為穹。享受這最自然的空氣與天空。



農業時期:就地取材,最簡單、便宜的材料所組成『家』。親人、族人為班底。一手一足的造就我們的避難所。

圖片出處http://wwwchiamei.blogspot.com/2007/11/blog-post_18.html


石器時期:『家』、『店舖』、『廟』、『宮殿』,多樣性的建築。其中所具備的機能、意義不同了,『儀式性』、『炫耀性』等空間也產生了。

清明上河圖

到此為止,人類在建築上的發展還停留在:手、腳、簡單的工具、獸力。
蓋房子對任何人都是大事,要殺豬、要慶典。哪怕只是小小的廳堂,卻有著我們的文化和我們的夢想。

而人類更因此創造出了:萬里長城、金字塔、萬神殿、紫禁城、哥德式教堂。

四合院、牌樓、聚落
一石、一磚、一瓦...隨著時間的增加深入我們的腦海裡久久不能忘記,這就是我們的養分,是無法取代的部份。

工業時期:集合住宅、工業廠房、摩天大樓。大部分的『建築』變了工業化的商品。

Arquitecto: Josep Lluís Sert 1943 Proecto Cidade dos Motores, Cidade dos Motores, Brasil.

很多例子可以看到工業國家發展『技術』的軌跡。這一個時期,德國、日本,為了解決戰爭後所迫切需要的復原,力行工業化。因此奠定了完整的工業化實力法國:Le Corbusie的未來城市一書,德國 Bauhaos等現代主義建築更是我們建築、都市相關系所的必讀理論。經歷百年的『現代主義建築』先在歐洲孕育發芽,之後又有美洲的支持而茁壯;現在更在發展國家重來。
知識時期:文化建築、綠建築、舊建築再利用(重新定義或解釋)、私人宅、精緻化。建築開始趨向『分眾化』。
在對工業化工具的一再的操作下,技術越來越成熟。『建築』開始發展更精緻的解決方案;更精緻的材料運用,討論的議題也更廣泛。衍生的『文化』、『品牌』、『服務』、『環保』。腦力不停的的激盪下『差異性』也在此時,重新引起重視。
成熟的工業化技術之後才有『知識時代』的來臨。
圖片來源 Arquitecto: Menis Arquitectos

Arquitecto:Peter Zumthor
圖片來源 Michael DeMonaco's Blog


這是我們正在經歷的時代!台灣是...『超捷徑』隊伍裡的一員。

2009年4月9日 星期四

『dasparkhotel』水管旅館-預鑄工法又一詮釋!


位於 奧地利 Ottensheim一個郊區,有一個很有趣的旅館...三個水泥管。


直接在工廠施工(洗洞)。利用吊車運到工地。

接上電,直接開門營業啦~~


床底下有足夠的儲藏空間,可以讓旅客放行李。也提供電源插座( 220伏),可以充手機、電腦。如果還有網路...那就太棒了!

水管的上方有一個天井,可以採光。(不知道可不可以通風??)

另外還提供羊毛毯子和輕棉睡袋。
沒有看到廁所對不對!?所有其他設備如:廁所,淋浴,迷你吧,咖啡廳等。都是由周圍的公共空間、公園提供。這應該算是Camping了啦~~
營業時間:從5月到10月。 訂位後,將會用email寄給遊客水管房的密碼。

費用:看大家的誠意,你願意付多少錢就收多少錢。

更多的資訊可以連到他的網站去:http://www.dasparkhotel.net/index.php,還有Flickr。

我覺得這應該是和周圍環境最搭的人造旅館了~~

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

『阿桑』走了...



今天看到了新聞:『阿桑』走了,因乳癌去世享年34歲...

"葉子"這一首歌,曾經讓多少人的心揪在一起...
除了希望她好走,更希望健康的大家一定要快樂!

讓我們一起來聽阿桑唱歌,記住這美麗的聲音...








2009年4月5日 星期日

『轉貼』Centro de artes escénicas de Taipei (Taiwan): Propuesta de NL Architects


今天在freakARQ(ESTAB的同學)的Blog上看到的文章"Centro de artes escénicas de Taipei (Taiwan): Propuesta de NL Architects (原文連結)"順便練習一下西文。有別於台灣媒體所一致報導的OMA 事務所,原來還有其他的提案呀!雖然我對整個開發案保持質疑的態度,例如:

1.蓋一個新的劇場真的人民就會有文化水平畫成等號。
2.台北市政府對外一致口徑:台灣缺少大型表演場所。比不上新加坡、我家、你家...etc。我真的不知道人民一個月進去幾次這麼大型的劇場勒?有誰去過牯嶺街小劇場』

3.然後 台北市市場管理處士林夜市放在旁邊蓋好的 士林市場改建工程 的 地上一樓到地下三樓!!天才呀...

先看由另一個建築師:NL Architects 工作室(Pieter Bannenberg, Walter van Dijk, Kamiel Klaasse)所提案的 台北藝術表演中心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企圖建立一個具有真實公共性格的建築物,在量體裡面不同高度上『鑽出』具有穿透性的空間。這一個計畫的本質:此建築物量體是用來提供行人停留、流動的立體空間。
在室內的廣場(也是建築物的一部分)是一個開放的空間,允許都市活動自由穿越其中,同時也可以抵擋外在的氣候變化。偶然的大眾都市劇場向大眾一直保持開放,匯集這一些空間,準確的在三層機能中定義出一個都市量體。建築物安置四個高度,每一個高度都是不同的,隱藏在各種垂直動線或主要機能裡。







這一種類型的高度同時也提供了在比鄰近建築物更高的小瞭望臺,可以提共城市美好的景色。


三個主要的機能分佈在不同的高度上。Proscenium Playhouse 舞台坐落在高度最寬的建築物為主要大廳。Multiform Theatre 座落在它之前,但是有多變的高程。Grand Theater 這裡是主要的複合舞台,分佈在主要的橫向結構,浮在的開放大廣場。另外,建築物的空間還包括了其他的機能:圖書館、住宿、餐廳。




在建築物理移動的方式可以透過:電梯、室內和室外樓梯,手扶梯。任何在建築物內的個體都可以得到空間利用多變的高度。這一些電梯,想像用來運輸舞台(廣場)的元素和大型的公共物品。如此一來可以透過垂直和水平的移動,和充分的利用各個座落在室內和舞台的功能。

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上個月在ESTAB 有 TOYO ITO的演講,最後的壓軸就是台中的劇院。當ITO說出"台灣 台中"和介紹澆灌的技術和2m高模型時,真的有一些為台灣驕傲...
但是,個人覺得如果是為了滿足我的驕傲而花35億,我想任何有錢的老爸都會打斷這不成材的不肖子吧!!

也許有人說:有了這偉大的建築物可以吸引觀光,這收益是超過想像的...etc。

那我想反問你:如果大家不是建築相關的從業人員。外國觀光客安排一條觀光路線是先到台北看這一個表演場、看101,然後到台中看ITO設計的台中大歌劇院 郝龍斌說,
這樣的吸引力有多大??

另一個重點:劇場裡的表演是啥勒?

難道像郝大帥說的:觀光業者及表演團體再三向市府反映,北市除2廳院外,根本沒有足夠的表演場館,使得觀光客在台北市的夜間生活很難安排,因此才決定興建「台北藝術中心」。

問我的話,我一定說:晚上...當然是士林夜市的吸引力大呀!!

而士林夜市,一個吸引千萬日本、香港觀光客的熱門景點。居然要放在一個
狗屁倒灶的地上一樓道地下三樓!!

再叫一聲...天才呀~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