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4月16日 星期四

『建築』的未來...(II)

『畜牧時期、農業時期』:自給自足。

自己的房子自己蓋,溫和與大自然共處。

『石器時代』:階級制度。人口增加之後,產生『組織』(政治),例如:宗教、諸侯、國家。

專業分工,商業興盛

經濟的發展直接促進物質上的城市擴張和人群分工,也間接的提昇心靈上的信仰和階級制度。『住宅』、『店舖』、『廟』、『宮殿』,代表了『多樣性』、『儀式性』、『炫耀性』等空間的建築,用來滿足多元、分工的社會。社會組織越龐大,商業、文化、知識的相互結構也越複雜。以建築為例:產業分工,有專門的職業。木匠、石匠、鐵匠等專業工匠產生。皇宮、貴族、有錢人除了奴隸制度,更利用『經濟』主導文化的發展。『專業工匠』發揮創意、藝術將材料和工法向前推進,以完成的作品來表現出老闆心理的幻想。


『經濟制度』是藝術、文化、建築的助力。

『工業時代』:全球化(單一、快速)。

政治、經濟的工業化致富的政治家、實業家或新富階層,結合原本的皇宮貴族更進一步加深了人民對政治與經濟系統的依賴。生活和『經濟』緊緊的捆綁在一起。商業的購買取代了生活的技能,只需要會做一件單純的事情,便可以換取到金錢進而換取到『生活』。例如:農產品是花錢買來的,而不是自己種的;『家』是花錢買來的,不是自己蓋的。在心理上這讓普羅大眾產生:皇宮、貴族才能擁有的禮遇錯覺中!購買的行為建立在工業化的背景後,稀有性、獨特性漸漸消失,工業化的目標就是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。生產者藉著工業化技術優勢,大量生產。此時『原料、文化或藝術』的實際價值已經無法算出,或者說:幾乎趨近於零。

人口的增加、城市的擴張,工業化也運用到建築上。利用機械化機具、預注工法等工廠生產的建築出現了。這一個時間點因為機械化、工廠生產取代了石器時期以前的人工、獸力,『力量、速度』獲得了大幅度的提昇。『工業化建築』(或稱現代主義建築)就是在這一個時代背景中茁壯,『文化』、『差異性』在不知不覺中被藏在更深的角落中,等待特定時間的特定人士去發掘...

『知識時代』:精緻、多元化。
在平均皆富的社會中分類的多元,產品精緻化不斷的挑戰人的感官、知覺。為了滿足更多自身或市場的許求,開始專精知識和服務產業。在建築中,當『人工』的成本增加,工地裡的人就減少,相對的便提高機具或預鑄的重要性,預鑄工法變成一個不可不為的潮流。在建築這一個行業裡已經不是:建築師、營照廠、業主三方的世界。更多許多機電、設備、管銷、代銷、顧問的介入。


『文化』

寡眾市場。
實用的藝術興起,用來滿足炫耀、歌頌的功能。例如:教堂、宗教壁畫、金銀珠寶雕刻。

單一市場。
文化、藝術需求的大爆炸,新興新富階層推波助瀾,直接也間接的養活許多藝術工作者。相對的『藝術』變成風潮傳遞給普羅大眾。畫家畢卡索、塞尚;建築潮流現代主義建築開始人人朗朗上口。弔詭的是:建築工匠卻在這一個階段慢慢凋零、消失了。『生產者』迷戀於工業化所產生的魔力,『工業』的介入使的文化、歷史脫離了人們進步的節奏。人們沉醉在工業化的均富世界裡...

分眾市場。
當均富來臨,工業化已經無法滿足所有的人,開始了小眾的市場...人開始問:要的是什麼?大部分的民眾也許不知道他們要什麼,但是開始知道他們不要什麼!開始有機會思考:『文化、差異性』或是『更好的生活』的可能。這也意味著逃離對工業化的愚忠;重新思考未來!回到以前時代的美好?我們正在思考...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幸運也是不幸的我們生在工業時代的尾端和資訊時代的前端,夾在中間,兩邊都不是。

沒有留言: